banner
陈不易

陈不易

没有技术想聊生活
twitter
medium
tg_channel

把玩 Damus 有感

在翻譯過程中,請特別注意保持所有 Markdown 語法和標籤的完整性,並且不改變 HTML 標籤的功能,以確保翻譯後的內容不會影響任何語法或標籤的呈現。請遵循以下規則進行翻譯:

  1. 識別並翻譯文本內容:只識別和翻譯 Markdown 中的純文本內容,包括標題、段落和列表項中的文本。

  2. 保留標籤和屬性:遇到 HTML 標籤(例如

  3. 特殊語法處理:對於 Markdown 特定的語法(例如鏈接、圖像標籤 ),只翻譯描述性文本部分(例如 alt text),不改變連結或語法結構。

  4. 保持格式不變:確保所有 Markdown 格式(例如粗體、斜體、代碼塊)在翻譯過程中保持不變。

  5. 您的任務是確保翻譯的內容既準確,又不破壞原始的 Markdown 結構和 HTML 標籤的功能。請在翻譯過程中仔細檢查,以確保正確呈現語法和標籤。

  6. 您只能返回翻譯後的文本,不能返回其他內容。

將以下文本翻譯為繁體中文:


title: "把玩 Damus 有感"
date: 2023-02-01T19:30:16+08:00
draft: false
tags: ["技術"]
categories: ["思考"]
#

技術上沒什麼看法,說實話對區塊鏈了解≈0 ,主要說一下自己情感上的感受(矯情)。
好像時間拉回到新浪微博和各種牌子的微博剛起步的時代。
在資訊流上看到有這麼個 post:

我記得 90 年代初,當我每天在 Mosaic 和 httpd 的列表上觀察 HTTP 和 HTML 協議的演進時,我感受到了 Nostr 給我的那種感覺。

我沒經歷過 90 年代,但這種感覺跟我經歷的 2010 年代上半個十年也類似,大家都初來乍到:Hello world ,This is xxx 。此時此刻,形成了這麼一種條件:很多人在一個頻道發消息,所有人都想發消息,所有人都要看,所有人都會被看到。
中心還沒來得及形成(現在已經有人在 global 頻道分享推特創始人等名人的地址了,似乎” 粉絲中心化 “已經在路上了)。

我印象中微博大概是這麼個變化:開始的時候也會有 global 的資訊流,大家互粉互粉著資訊流裡多了很多朋友,形成一個類似於現在朋友圈這麼一種狀態;後來,一些內容好的用戶脫穎而出,成為 “小 v”,一些名人憑著光環,不產出優質內容也成為了” 小 v “或者” 大 v“;後面,隨著推廣變現逐漸被接受,開始有了專職博主,用內容作為謀生手段,有點像這些年 b 站 up 的狀態。伴隨著” 粉絲的中心化 “,普通人的聲音越來越小,或許只能在各種 v 的評論區,發表些或極端、或精彩的言論才能有些點贊,體會那種” 被看、被關注 “的感覺。

就好像是社會一個倍速的推演,大多數總要變成 nobody 。這個推演隨著各個平台興衰頻繁的輪迴,像知乎、即刻、b 站,都是。開始的時候覺得像在開會(自己在圓桌上,指點江山),後來感覺像在開大會(領導在講台上講,講的好壞對錯自己只能聽,想和鄰座同志交換個想法,都因為音響聲音太大不能如願)。這樣再想,v2 上,自己的想法發出去就會被人看到,真是讓人無比舒適。

回到把玩 damus ,見證了這麼一個” 社會 “開始運行的歷史時刻,不過,對其後面的發展並不太看好,畢竟前面的 matrix ,也只在技術圈有所應用。之後怎麼規避風險黑產,垃圾消息,公私鑰認證方式能不能大面積被接受,貼圖片地址換頭像發圖片的方式能被多少普通用戶接受,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這一切或許只差一個天才產品經理?或者直接快進到 20xx 年:

隨著最後一個 nostr relay 關停,去中心化社交媒體 nostr 正式退出歷史舞台。

比起幹掉中心的伺服器,怎麼幹掉社交媒體上聚光燈下的那幾個言論中心,讓每個人的聲音都被盡可能多的人聽到,每個人不再只是根據自己興趣機械的加快分泌多巴胺,這好像不是個技術問題。不看好,但希望它茁壯成長🌳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